首页

长靴踩踏

时间:2025-05-30 05:56:21 作者:高价请老师,花钱买节目……校园演出该不该“外包”? 浏览量:16946

  学校艺术汇演、节目表演本是展示学生风采、锻炼孩子能力的重要契机。然而当下,节目编排“外包”现象却开始冒头,有的班级“高价请老师”“花钱买节目”,引发家长质疑。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部分校园艺术节目排练评比压力大、艺术教育依赖外包、考评标准偏差等问题,正在逐渐模糊校内素质教育的初衷。

  节目竞演变花钱比拼?

  六一临近,组织一场儿童节目汇演成为许多学校的重要任务,但这也给不少班级带来困扰。

  “排节目的任务在班主任身上,身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会排也排不好,节目质量不高也影响孩子积极性。”湖南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十分困扰,“班上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可以帮忙排练的还好,没有的话真不知道怎么办。”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班级将节目排练“外包”给校外机构。“班里排练一个歌舞剧,全班几十名同学参与,每个学生需缴纳1200元,用于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老师进行编排。”一位家长说,“牵头组织家长的孩子能分到重要角色,其他孩子都是‘打酱油’的,一个节目下来,花费比上兴趣班还贵,普通家庭压力很大。”

  “孩子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各班列队出场的演出几乎全是请的外包老师做设计和排练。”中部地区某市一名家长说,“外包老师设计了服装、造型,在列队变化上融合一些跳舞、健身操的内容,排练了一个星期,总共花了数千元,费用从班费开支。”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孩子学校的元旦晚会,从节目策划到排练,全是校外机构包办。虽然节目效果不错,但总感觉变了味儿。”一名四川的学生家长说,校外机构、老师承接节目排练的价格,依据节目的复杂程度从几千元到万元甚至十万元不等。

  一名上海家长透露,学校要推选一个节目去市里参加比赛,不同年级的好几个班都采用“外包”方式排练节目。“其实孩子们的水平都差不多,但老师或家长自己排练的节目比不上外包的节目。学校最后选上的是请歌舞团专业老师排练的节目,据说花了好几万。虽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得到了锻炼,但总有一种‘拼钱拼资源’‘花钱买荣誉’的感觉。”

  校园艺术成了“负重赛”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学校艺术节目依靠“外包”现象背后,是当前校内艺术教育生态面临的多重困境。

  有受访教师透露,艺术节目表演已成为学校的“门面担当”:各类艺术考评、汇演活动频繁开展,令学校承受着很大的排练与评比压力区域内定期组织的艺术展演活动,要求学校推选精品节目参赛校园迎检、校庆、节日庆典等诸多时节,节目汇演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于学校来说,不仅要保证节目内容新颖、表演专业,还要兼顾舞台效果、服装道具等细节,节目质量要求“水涨船高”。一些学校把节目任务轮流分派给各个班主任,还将其直接与班级荣誉考评挂钩。压力层层传导之下,家长和学生也被裹挟其中。原本充满乐趣的校园艺术活动,逐渐演变成一场各方疲于应对的“负重赛”。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在学校艺术节目考评时,往往将舞台呈现效果、获奖名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却忽视节目是否由学校自主策划、师生独立完成。

  这种评价导向让不少学校产生“走捷径”心理:与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打磨原创节目,不如直接“花钱请外援”,将节目编排外包给专业机构,用资金堆砌出华丽的舞台效果,借此在评比中斩获荣誉,提升学校“口碑”。久而久之,踏实组织师生自主创作、注重教育过程的学校,难以脱颖而出,而“甩手掌柜”式外包节目的学校,却能名利双收。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了校园艺术教育的健康生态,让素质教育的本质在功利化的考评标准下逐渐迷失,形成恶性循环,催生不良教育生态。

  让素质教育回归初心

  有受访者认为,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当节目编排全程由校外机构操刀,学生仅成为机械执行者,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束缚。原本学生可以在策划中锻炼思维,在排练中学会沟通协作,如今这些宝贵的成长机会被剥夺,校园活动育人价值大幅降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应合理把控艺术考评、汇演的频次与规模,减少重复性、形式化的展演,给学校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与自主空间学校内部可以成立艺术活动指导小组,由校领导、艺术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负责统筹规划节目安排,改变将任务简单分摊给班主任的粗放模式。

  中南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米莉认为,应加大对校内艺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艺术素养提升培训,如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讲座、设立工作坊,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进修等,提升教师在艺术课程教学、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兴趣,自主研发艺术校本课程完善校内艺术设施建设,为师生开展艺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储朝晖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重新审视艺术节目考评标准。除了考量节目效果,还应将学校自主策划程度、师生参与度、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与创新性等纳入核心评价指标,引导学校回归艺术教育本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在学校内部,完善教师在艺术教育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将节目指导、艺术课程教学成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有受访专家认为,校内活动中若学校或班级确需外包部分艺术教育服务,应制定严格的外包准入标准与监管流程,并规范收费行为。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加强过程监督,安排校内教师参与其中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能力。

  半月谈记者:谢樱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33消费节”启幕 将优化境外人士在桂支付体验

坦桑尼亚教育科技部前部长乔伊丝·恩达利查科表示,华为给坦桑尼亚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感谢中国企业在帮助坦桑尼亚培训人才方面的付出”。

行进中国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作为一个资深的“创业者”,冼汉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更多年轻创业者的“引路人”。“我有一个‘小目标’,希望把香港更多的年轻人带到大湾区,扩大他们的创业思维。”近年来,作为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的冼汉迪已带领近5000人前往内地参观不同的科技公司。同时,他还与政府合作组织交流会,为香港同胞讲解内地的创业环境、营销环境等。“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发挥他们的创意、活力,影响更多的人,带给他人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同时也要记住弘扬文化。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习言道|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据介绍,先导技术榜遴选出具有产业先导意义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前沿技术,助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锐企业榜汇聚了拥有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中彰显担当;融通创新组织榜推出的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等,为各创新主体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问题、联合科研攻关、协同培养人才等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作出了积极示范;技术经理人先锋榜遴选出在一线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优秀代表,他们与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高效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北京发布2023年度优化首都税收营商环境改革备忘录

马面裙出圈,折射“新中式”服饰的流行。近年来,新中式汉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公园里,地铁里,大街上,常能见到身穿汉服的年轻人。不仅是马面裙这一个单品,曹县过去一年的汉服销售额超70亿元。社交平台上,有大批博主专门讲解汉服知识、传授传统妆容的上妆技法,这些人里既有汉服爱好者,也有历史或考古专业的相关人员。总之,汉服从原来的小众爱好逐渐破圈,为更广大的受众所了解和喜爱。新中式也好,国风也罢,其实都是温故知新,把曾经只存在于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的东西请出来,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让老祖宗曾经穿过的衣服找到新的生命力。更为可喜的是,虽然名为汉服,但人们并没有拘泥于这两个字,而是广纳百川,什么好看就穿什么,体现了古今贯通、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

综述:中央港澳办主任香港行带来发展信心和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